沉默丶海的驿站
   

由炒面到单兵自热口粮:中国军队伙食进步依托工业化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能量的来源,一支部队的伙食标准对部队的战斗能力影响还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不同军兵种之间的伙食标准有所不同,而不同国家之间的伙食标准更是千差万别。

由炒面到单兵自热口粮:中国军队伙食进步依托工业化

我军的伙食费1978年以来调整了24次,按军兵种不同,一类灶每人每天11元、二类灶13元、三类灶23元、四类灶39元。我军专门制定了《伙食费标准》和《食物定量标准》,确保动植物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供给。按现有规定,普通士兵的动物性食品应达到每人每天280克,动物性蛋白由原17%提高到26%。

由炒面到单兵自热口粮:中国军队伙食进步依托工业化

目前我军伙食的四类标准为:一类灶:战士、与战士同餐的军官、国防施工分队和驻生活条件艰苦的边防、岛屿部队; 二类灶:坦克和自行火炮修理分队、坦克和自行火炮分队、航空兵机务大队、驻高原地区部; 三类灶:水面舰艇人员、飞行学校学员; 四类灶:常规潜艇人员、航空兵空勤人员、核潜艇人员。

由炒面到单兵自热口粮:中国军队伙食进步依托工业化

我军海军和陆军都设计了预包装食品(类似西方的军用口粮),因为作战环境下不适合为战士准备食物。组合食品中包括有压缩饼干、牛肉干、咸菜丝、大头菜、速溶咖啡、巧克力、口香糖。军用干粮在设计搭配上十分严谨,既要考虑到营养均衡又要兼顾体积、成本、口味等问题,在外包装上也很有讲究,要具有低识别度、方便回收等特点。

由炒面到单兵自热口粮:中国军队伙食进步依托工业化

解放军自从建立以来,在官兵伙食上就一直强调官兵平等,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很大不足,尤其是以工业化大生产以来的制式化口粮装备一直是个短板,即便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已久与五百年前的明军一样,依靠大饼面食为主,几乎没有什么工业产品,少数配给的罐头不仅数量稀少,品种也身份有限,直到中越战争的时候,解放军伙食才真正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主食自然是大名鼎鼎的761压缩干粮,761压缩干粮对保障部队的连续作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1979对越作战期间,后方加班生产了数千吨761压缩干粮并运上前线,有力保障了一线部队的给养需要,同时配给了大量罐头食品,有午餐肉罐头、红烧猪肉罐头、酸辣菜罐头、糖水菠萝罐头、糖水桔子罐头等品种。

由炒面到单兵自热口粮:中国军队伙食进步依托工业化

为了弥补因长时间行军作战大量出汗而流失掉的体内盐分,官兵们要随身携带一定量的盐巴或咸菜头。可能的话,还要带上尽量多的大米,以便在能够生火的时候蒸饭煮粥。这样一来,每个单兵随身携带的压缩干粮、罐头、盐或咸菜头、大米等野战食品的重量就不轻了,再加上武器弹药和横背竖挂的其他装备,负重足有4、50斤,在越北这样的山岳丛林地带行军打仗,有时候还要紧急穿插,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由炒面到单兵自热口粮:中国军队伙食进步依托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不断加大对军队口粮的重视力度,目前为止,中国的野战口粮夜景经过了三代研发历程,第一代为野战食品。由压缩干粮、脱水面条、脱水米饭三种主食和午餐肉罐头、荤炒什锦罐头、三种副食构成。这期间军用食品已经形成主副食搭配的结构。第二代为陆勤系列野战食品,如脱水米饭等。我国快餐食品中的软包装罐头、脱水米饭都是我军在国内率先开发研制的,这些食品实际上就 是浓缩了官兵餐桌饭菜的快餐食品,它有饭、有菜、有汤,非常符合官兵的饮食习惯。第三代研制期,一种新型的“方便面”问世,不仅口感较民用方便面好,而且可以用开水或冷水泡着食用,其方便性令世界叫好。这种面条已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与此同时,我军的快餐米饭也宣告研制成功,并将陆续装备部队。

由炒面到单兵自热口粮:中国军队伙食进步依托工业化

但上述产品在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部分主食品种(主要是软包装的米饭罐头、面条罐头等)因淀粉回生而不能正常食用。因此,单兵口粮热食化作为一项提高我军战场饮食保障能力的重要问题,是我军后勤保障急需解决的课题之一。我军已装备部队的单兵野战口粮的主要组成是各类主、副食软、硬罐头,对于软包装罐头,可采用无火焰口粮加热器自加热方式,实现其热食化;对于硬罐头产品,可采用固体燃料加热的方式来实现其热食化。对于这类口粮,主要是研制热效率高、体积小、适用范围广、价格适中的无火焰口粮加热器和固体燃料。

由炒面到单兵自热口粮:中国军队伙食进步依托工业化



返回目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