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学者网站8月5日刊登文章《“中国恐惧症”的危险性》,作者为韩国延世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金凯。
文章称,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中国崛起的担忧、甚至恐惧已经在一部分国家转变为一种“中国恐惧症”。考虑到中国在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上日益增强的领土抱负以及它在世人眼中为打破美国领导的世界金融体系所采取的努力,这么说尤其正确。一些国家对日本采取的具有某种修正主义意味的政策或者说右翼政策持相对宽容甚至欢迎的态度,这与它们指责中国据说在争议水域采取“危险”和“不负责任”行为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另一个例子是,在与日本帝国侵略有关的历史问题上,中国政府的态度通常被描绘为民族主义意味强烈的宣传,而这一宣传的目的要么是动员公众支持,要么是转嫁国内压力。而当韩国政府采取类似立场时,则很少听到同样的批评。
文章称,当理性的担忧与建设性的批评意见转变为一种针对中国的政策、主张和提议的真正的“中国恐惧症”时,不管这些政策、主张和建议是什么,任何国家都没有多少余地把问题讲清楚——就连中国也不行,因为它或许发现已被逼得走投无路了。
好在形势还没变得那么悲观,但一场风暴正在酝酿,特别是在南中国海上。问题是:中国是否真的变得如此强大和如此盲目地奉行军国主义、以至于它活该受到这些强加给它的指责?中国的政策和有些倒退的行为或许自然会引起南中国海上的其他主权声索国的担忧。但以美国为例,它声称自己在这些主权争议问题上不持任何立场,它说自己主要关心的是捍卫航行自由。中国舰队真的妨碍到航行自由了吗?
文章称,美国并不总是如此公开地反对中国的主权要求。二战期间,日军侵占斯普拉特利群岛(即中国南沙群岛——本网注),二战结束后,中国军队确实是坐着美国军舰收复该群岛的,中国政府是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甚至是美国——的支持下收复该群岛的。
文章称,今天的中国不是一头怪兽,它其实有时是一头“闯进瓷器店的公牛”。它是该地区一个“回归”的大国,必须不断寻找办法融入现行世界体系——对这个体系中充斥的规则而言,中国是一个新来者。与此同时,中国在应对领土争端时所面临的最复杂、最具挑战性和最重要的任务是在其历史依据与当前的法律规定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幸好谈判对所有相关国家(包括中国在内)而言仍然是一个可选项。
中国在某些方面仍然是一个“脆弱的超级大国”(美国前外交官谢淑丽语),这一点在中国的国内转型问题上体现得最明显。它既不是一个将很快从美国手中接过全球领导权的大英雄,也不是一头将选择把朋友变为敌人的好斗怪兽。它正在崛起和扩张,在它想要捍卫国家利益时自然会招致怀疑和批评,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
这并不是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政策和行为所怀有的关切和担忧是不对的。相反,我们看待并理解中国的方式改变了我们与它打交道的方式——我们所使用的方式会带来比预想要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