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大阅兵东风26弹道导弹是彻底火了,被国内的媒体誉为世界第一种反舰弹道导弹,被网友称赞为能将美国航母抵御在关岛一线。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反舰弹道导弹这种独特的武器。
反舰弹道导弹并非中国首创-60年代苏联就已经玩过!
很多网友都纯真的以为弹道导弹反舰是中国人的首创,但不可掩盖的是 苏联在60年代就已经研制过类似的东西,只不过我们用的是常规弹头 人家直接是核弹头上阵!!
1960年赫鲁晓夫掌权时代,苏联人面对美国单方面的航母优势一筹莫展。全苏导弹火箭及空间系统会议室上,当时的著名的导弹厂家马克西姆设计局(OKB-52特种设计局)的总设计师切洛梅首次在会议上提出来,研制一种能够击中海上机动目标的弹道导弹,全系统研制代号是“R-27”。这个计划很符合赫鲁晓夫的口味。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对此做过的一个形象比喻:“同志们,假设我们轻轻地勾一下手指头,biu~~~,敌人的航空母舰就没影了,这能够节省多少国防资源啊”。
在赫鲁晓夫的有利推动下,这个计划很快的就通过苏联国防委员会的审核。作为重点项目列入了当时苏联的五年海军装备发展计划中。由切洛梅主持研发。
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切洛梅 (Владимир Николаевич Челомей)。假如这世界存在天才的话,切洛梅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苏联科学院院士、力学、数学家,与科罗廖夫齐名的工程控制学和航天科学家,两次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获得者。切洛梅伟大作品之一就是著名的质子号运载火箭,当然还有著名的“花岗岩”导弹,一度被国内外军事粉丝吹捧的性能无比变态的反航母大杀器。
1963年初,切洛梅认为当时苏联海军潜艇的R27液体弹道导弹很适合改进为反舰弹道导弹,无需全新研制一个单独型号的弹道导弹。新导弹被命名为4K18(R-27K)反舰弹道导弹,北约代号SS-NX-13。与原型不同,反舰导弹的二级火箭助推段缩小了尺寸,主要用于校正轨迹而不是继续推进导弹。反舰弹道导弹的远程目标瞄准和指示系统,由“神话”海洋侦察卫星(US-P和US-A卫星)和“成功-U”航空侦察和目标指示系统(图-95RTS侦察机、卡-25RTS直升机)两大系统保障.
说道这个神话海洋侦查卫星系统可就话多了,当年苏联为了监视美国航母花大价钱建立起来的太空海洋观测系统 。其中最恐怖的就是US-A雷达侦查卫星。US-A的星体长度达到10米,直径1.3米,重达3吨多。安装有NII-17设计局研制的大型X波段侧视雷达。还配备了特殊的核电池系统来供电。 1980年代初期US-A卫星的功能已经比较完善,该卫星系统不仅能够测定美航母战斗群的坐标,还能通过多颗卫星的联合工作来获得美航母的航向和航速信息。这3组信息已经足够苏联反舰导弹计算发射数据了。
1982年的马岛战争是US-A卫星系统首次进行接近实战的测试。当时苏联在5月14日和6月1日紧急发射了2颗US-A卫星,这2颗卫星成功地跟踪了英国航母战斗群。当时美国中央情报局一直密切跟踪苏联的卫星发射活动,并且认为苏联向阿根廷提供了英国航母的坐标情报才使得阿根廷重创了英国舰队。但是实际情况是苏联与阿根廷此时并没有进行情报方面的合作。
R-27K为单级液体燃料导弹,携带单弹头,全焊接密封弹体由铝镁合金材料制成,重约13.25吨,长9米,直径1。5米,整体尺寸与基础型R-27相当,最大射程900公里,苏联海军司令部认为,这种导弹足以杀伤敌方大型水面机动目标。单弹头使用被动雷达制导系统,配有弹载计算机,在飞行末端会根据移动目标的雷达辐射特征调整对弹头的引导。
由于仅有敌舰方位的初始数据显然不足以确保将其摧毁,因此R-27K导弹还配备了能接收敌舰雷达信号的无线电侦察与定位系统。导弹追踪航母雷达信号飞行。导弹在外大气层时会通过两次启动二级发动机的方式校正弹道轨迹,确保穿越黑障,顺利消灭航母。 但因为上图这个夸张的玩意 R27K的射程缩减了一半多,而且五彩还在1千米以上,无奈的切洛梅院士才不得不依赖核弹来达到摧毁目标的效果、
R-27K导弹是一种弹道后半段自主制导的导弹。发射前由海洋侦察卫星、高空侦察机、远洋舰艇、伪装侦察拖网渔船、潜艇等组成的情报探测与收集系统,收集美国航母舰群的目标信号,一旦发现目标,就将目标信息传回苏联的岸基司令部,岸基司令部对数据进行综合处理,拟定火力打击方案,派遣载弹潜艇前往预设阵地海域。
导弹从潜艇发射后,先按预定弹道式飞行,30秒后导弹第二级开始工作,当导弹上升到300公里高的弹道顶点时,导弹的战斗部开始调整姿态,打开雷达,目标搜索和跟踪系统开始工作,弹上雷达系统可捕获偏离预定弹着点65公里半径内的大型海上舰船目标,捕获目标后,导弹弹体重新取向,根据目标的实际位置用控制小火箭修正飞行弹道(持续8秒钟),修正两次。此时再入体与弹体分离,携带核弹的战斗部以修正后的弹道直接穿过黑障区命中目标。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刚刚完成的R27K系统就被苏联当局暂停。直到1970年在与美国的海军对抗赛上处于下风的苏联又开始R-27反舰导弹试验,在卡普斯京亚尔导弹靶场进行了20次试射,其中16次成功的准确瞄准目标。 这套系统是不是曾经服役目前我们还没有资料。但是应该装备过一艘核潜艇。
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难点
大家看着我叙述苏联那个导弹的作战过程好像觉得很简单,但这整个过程的非常的复杂全是难点。要让反舰导弹打击数千公里外的目标,就必须具备几个要素。第一,要有实时监控目标位置和航向信息的能力,信息更新时间越短越好;第二,导弹飞行速度要快,尽量缩短敌舰进行机动躲避的时间;第三,导弹应能在高空开机以便大范围搜索敌舰。因此,打击越遥远的目标,难度就越高。要用射程上万公里的导弹去打移动目标,恐怕需要在导弹飞行过程中通过数据链向它上传目标位置的新信息才行了,而这是现有的技术难以做到的。
现代的雷达主动制导式反舰导弹的原理,不论是弹道导弹,还是飞航式导弹,都是相似的。这就是,首先要求对目标进行精确定位、定向,并预估在导弹飞临目标附近时敌舰可能的位置。然后将导弹发射出去,让它通过惯性、卫星导航等方法精确地出现在预估敌舰会出现的地方,然后导弹启动雷达开始搜索,找到目标的话就可以开始攻击。当年苏联建立了庞大的神话卫星系统用来监视美国的航母,我们同样也得建立这样系统才行。这个耗资可不是几百亿能搞定的。
中国国家海洋局建立起来的那套庞大的海洋遥感卫星系统我怀疑就是干这个用的。腹黑的兔子喜欢管这招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至于覆盖全球的星载数据链传输,现在应该不是什么问题了。千年天宫一号的太空授课,长达50分钟不中断的高清视频传输无疑证明了中国卫星的数据传输能力。13年以来我国相继发射了3颗天链卫星。这刚好能组成一个覆盖全球的数据链传输体系。天宫1号90分钟的世界环绕地球一圈,讲课的50分钟时间刚刚好能从中国飞到美国上空。呵呵呵.......
大家都知道弹道导弹得先飞出大气层在亚轨道飞行一段距离再回来。弹头高速飞入大气层时在一定高度区域,与地面的通信联络会中断,这个中断联络的区域就是黑障区。此时导弹的弹头表面会形成一层能隔绝电磁波的特殊等离子层将雷达导引头和通讯全部断开。当初杨利伟回来的时候可是整整的而经历了3分钟的黑障区。 6-7马赫的中程弹道导弹一秒失去控制就能偏出好远。
切洛梅院士当时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核弹头。导弹在进入黑障区前就已经更具数据做好了轨道调整。对于核弹头来说精度差点没关系。反正你又跑不出去多远!黑障区以下还有30多千米的高度按照导弹再入段6-7马赫的速度计算也就飞行10多秒。这么点时间尼米兹级最连一个船位都开不出去,根本跑不出去核弹的爆炸范围。这个问题的解 可能得等着我国科学家在量子通讯方面有所突破后才可以了。
很多人猜测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末端是采用被动雷达引导。但是前段时间的一条新闻引起了我的关注。新华网消息: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6室成功研发出飞行器搭载图像信息装置的核心部件——可见光成像组件。目前试验产品经受了主动段、再入段环境和释放环境试验考核,图像装置工作正常,获得图像清晰。对于反舰弹道导弹打击移动目标来说光学成像制导是最合适的,如果能通过星载数据链系统 实现人在回路那就更好了。
如果采用雷达导引头那就更简单了 通过对比美帝号称能打击移动目标的潘兴2导弹的数据。潘兴2导弹末制导雷达在4.5千米高度的天线扫描范围为35平方千米,此时搜索圆的半径约为3.4千米。 《海军战争学院评论》2010年发表文章认为,DF-21D末制导雷达搜索圆的半径应该在31千米以上。我们在根据澎湃网的相关报道,中国依托“遥感”系列卫星和“天链”系列卫星,做到对太平洋上的大型水面舰艇位置每45分钟一次的刷新率。美国航母编队航速最高约30节,也就是说,在45分钟内,它可能出现在最后一次发现目标位置周围40余公里半径范围的一个圆内。也就是说,如果导弹在45分钟内抵达目标区域,它只需要使用末端寻的手段搜索这个范围,绝对能确保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