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正位置 做好家长

  • 几年前,女儿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开学那天,学校召开完“家长培训会”后,各班都开了班会。我清楚地记得,那天班主任说了这样一句话:“家长的责任是培养好孩子的习惯,学习的事交给我们老师就行了,各位家长千万不要弄拧了!”

    那一刻我的心里咯噔一下,接着便有一阵的酸楚:老师,如果我十年前明白这个道理,那该多好!

    做老师的有教师证,做会计的有会计证,唯独做家长的特殊,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就赤膊上阵了。大家的教子方法千差万别,但心愿是一致的,那就是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一些。

    于是,孩子上小学六年级时,我为她精心选购了名师编写的数学试卷,可是,最后发现难解的应用题只是被我做光了;初二的暑假,我挤时间把她英语试卷、练习册上的几百道错题抄写一遍,想帮她扫除知识盲区,她也只是草草应付;初三的某次月考后,我让她做考后总结。对地理、历史两科,她写的竟然是“妈妈提问我”。原来,曾为文科“学霸”的我,一直认为这两科最易提分,对她原地踏步的成绩非常着急,便发挥特长以问答的形式帮她复习。她月考的成绩有所上升,但从此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牢记了我的厉害,认准了考试之前需要“妈妈提问我”。

    好一个“妈妈提问我”,让我有了深深的挫败感。让孩子崇拜真不是件好事,她崇拜你的时候,说明她的自信被你瓦解了,承认了自己在学习上的无力,把自己低到了尘埃里。而大包大揽的自己,还有几次扮演这个“光荣”角色的机会?到没有能力提点她的一天,她的依赖会不会已根深蒂固,那时她该怎么办?孩子的反应让我警醒,我问自己,我到底是在做什么?

    当我认识到自己干预过多时,孩子已然接近中考,确实有点晚了。不过还好她是美术特长生,专业成绩是“优秀”。如果只凭五百多分的中考成绩,她是断然上不了这所重点中学的。

    年轻时的我总以为自己懂得多,不见得比老师差,不教孩子是浪费。多年以后我开始了思考:在孩子面前,大人“不懂”是不是比“懂”更好一些?

    观察孩子周围的同学,我发现,许多学美术的孩子,都出身于艺术世家,家人不乏指导孩子的能力。可是,我们家没人学过美术,对孩子的画只会夸奖鼓励不会做别的评判,她的专业成绩反而在学校名列前茅。家长过多地参与到孩子的专业或学习中,指手画脚,到底是在爱孩子还是在害孩子?

    在生活中还有个奇怪的发现。在教育孩子方面,多数家长都比较自信——这大概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多受过高等教育。我曾在朋友圈中看到一位年轻家长转发的文章,标题为“事业的成功抵消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这位家长不去工作,一门心思在家教育孩子。其实,我想说,你的教育恐怕不见得成功,事业却早已失败了。在生活的战车里,孩子是应与我们一起前进的、家里的一分子,你离生活越来越远,有何底气去教育孩子追逐梦想,享受快乐?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别人家的孩子。

    一个同事曾这样问我:“听说某某是你家孩子的初中同学,他从高一开始就与我家孩子一个班,成绩稳居第一,每次考试都落下第二名很多分。从初中开始他就是这个样子吗?”其实不是,初中时他虽常考班里前十,但并没有拿第一的绝对优势。记得一次接孩子时,许多家长在一起聊天,大家纷纷吐槽孩子快半夜了还写不完作业,他的家长却说:“我们每次都是十点多睡,六点起。”许多家长不信,有的还以为他在撒谎,他接着说,“孩子上小学时我们重点抓习惯,长大了只看大方向,就不怎么管他了。”这一下,家长们顿时无言。由此可见,种好习惯的种子,家长便无须焦虑,静待花开即可。即使他一时难以明显提高,但综合素质也会悄滋暗长,终有一天,他的“小宇宙”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当然,并不是说家长不能指导孩子的学习。如果指导,也要以启发为主,指导的目的是让他学会自学、懂得与老师沟通,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人士去做,家长切莫越俎代庖。朱自清写过一篇散文《背影》,我想,什么时候我们也像文中的父亲一样,让孩子觉得比我们强大了,他们就是真的成长了。


  • 返回目录页

    以下内容为百度提供的广告链接,与本站无关!